閱讀這件事為什么要倡導“全民”?

閱讀是什么?1000個人有1000種答案??僧斔c“全民”結合在一起,便成為分外有分量的事兒。
必須承認,閱讀的“全民”是一個虛意,指向的是更多人主動閱讀,并從中獲取進步力量。通過“全民閱讀”活動,來表達對閱讀行為的贊許、對知識傳承的尊重、對文化促進創新的期待。
4月23日至25日,第二屆全民閱讀大會將在浙江舉辦。今天來聊聊,閱讀為什么那么重要?而閱讀這件事為什么要倡導“全民”?
杭州圖書館坐滿了前來閱讀自修的市民
一
閱讀的樂趣一直縈繞在中國人的古今生活中,因為中華民族是善學的民族,自古有崇尚讀書的傳統。
“讀書破萬卷,下筆如有神”“立身以立學為先,立學以讀書為本”“書中自有黃金屋”......關于讀書的名言俗語,代代流傳,深入人心。這都說明:閱讀,是我們民族從古至今無可辯駁的共識,在我們的價值體系里向來位居高位。
不過,近幾十年里,隨著經濟快速發展,我們和世界上很多國家一樣,遭遇了一些“閱讀危機”,人們的閱讀習慣遭到各種其他消費文化的擠兌。
1972年,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向全世界發出“走向閱讀社會”的召喚。1995年,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4月23日設為“世界讀書日”,呼吁全球各地的人們都能享受閱讀的樂趣。
這就使得閱讀這件事,從個體上升到了集體的概念。
2006年,我國11個部門發出《關于開展全民閱讀活動的倡議書》。此后,“全民閱讀”四個字頻頻出現在國家級文件當中。從2014年起,“全民閱讀”連續10年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,完成了從活動倡議到國家戰略的轉變。
而今,國家層面,我國已先后頒布《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》等法律;在地方,也有超過14個省市制定全民閱讀地方性法規和規章,以保障經費投入、設施布局、活動安排等軟硬條件,像浙江等地甚至將全民閱讀水平納入政府績效考核體系。
可見,在“全民閱讀”這件事上,國家上上下下都極度上心。
讀者在麗水市景寧畬族自治縣圖書館借閱書籍 圖源:新華社
二
一個人的閱讀與全民閱讀,其中最大的差異,是從個體生活方式的追求,升華為精神力量的集聚。全民閱讀是由一個人、一群人的閱讀組成,但它更可貴的是“全民”帶來的價值導向。
閱讀,不僅僅是個體性的消遣娛樂。有人曾說:“一個國家的繁榮,不取決于它的國庫之殷實,不取決于它的城堡之堅固,不取決于它的公共設施之華麗,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養,即在于人們所受的教育,人們的遠見卓識與品格的高下?!?/p>
中國是人口大國。要如何把這巨大的人口資源轉化為人力資源?靠的就是教育的普及和公民文明素質的提高。而讀書,就是最直接、成本最低的途徑。
一本好書承載并傳遞的不僅是知識,還有一個民族的價值觀和文化自信。正所謂“文以載道”?!峨x騷》中“長太息以掩涕兮,哀民生之多艱”的家國情懷、《易經》中“自強不息,厚德載物”的寶貴人格、馬列主義書籍中對真理的價值追求……都蘊藏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碼,具有恒久璀璨的魅力。
與此同時,時代變化更彰顯閱讀之力、全民閱讀之力。
首先,正如有人說:“今天我們已進入知識大爆炸的時代,知識的'保質期'越來越短、思想的'折舊'速度越來越快?!碧热舨槐3珠喿x與學習,一個人將難以適應社會發展需求,一個民族也將失去持續創新、持續前進的能力。從這個意義上說,“讀書改變命運”,改變的不僅是個人命運,也是國運。
其次,由于快節奏的生活和工作,當代人的精神壓力普遍較大,迷茫、浮躁的情緒容易彌漫。這時,閱讀便成了一扇開闊心緒的天窗、一塊精神信仰的壓艙石。這也就很好理解,為何《平凡的世界》總能登頂大學借書榜;為什么眼下,史鐵生和他的《我與地壇》忽然又火了起來。文字中透著的堅韌、豁達和頑強,深深打動著一代代讀者,也激勵著我們前行。
最后,我們正身處一個科技進步、環境開放,價值觀多元、文化多樣的時代。眼前的世界,既紛繁絢爛,也充滿沖突、泥沙俱下。從這個意義上說,我們比過去更需要通過閱讀,去堅定文化自信,明辨是非、通達事理。
讓讀書成為自覺,讓越來越多的人養成讀書的習慣,讓讀書成為社會的主流風氣,變得時不我待,也時不我與。
寧波市海曙區一家書店內,市民在閱讀書籍
三
全民閱讀,難也難在“全民”二字。有一個基本事實是:根據全國國民閱讀調查,我國成年國民人均紙質書閱讀量連續多年僅穩定在4至5本之間,遠遠低于日本、韓國、法國等國家,與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并不相符。
如何讓全社會達成一致認可?公共文化體系建設的不斷完善,是確?!叭耖喿x”工作實現“一個都不能少”的基礎。筆者認為,具體來說,攻堅克難有“三招”。
第一招,從青少年和家庭上尋找突破口。
一項研究表明,一個人最遲在15歲前,如果養不成閱讀的習慣和對書的感情,那么他今后的一生中,將很難再從閱讀中找到樂趣,閱讀的大門可能會永遠對他關閉。
當然,只追求“有用才讀”的功利性閱讀,并不利于孩子尋覓真正的“人生之書”,也讓閱讀成了不那么快樂的事情。
“雙減”政策的落地,正是為釋放孩子們課外閱讀的時間和空間創造了條件。讀了課本“節選”之外的《西游記》,孩子們寶貴的想象力和童真有可能被呵護;讀了優秀人物傳記,孩子們心中會種下一粒英雄的種子……一代代人的精神傳承,在閱讀中持續。
閱讀習慣的養成,與家庭環境大有關系。父母少玩手機,多一些親子閱讀的高質量陪伴,完全有可能在家庭這個“第一課堂”中實現“閱讀從娃娃抓起”。
第二招,在閱讀條件相對落后的鄉村,創造閱讀的便利。
在討論鄉村美育時,藝術家邱志杰表達過“科普即美育”的看法。他認為,讓鄉親們見目之所未見,才會有更遠的理想,和更廣闊的精神世界。
在離土地最近的廣闊農村、在書籍相對較少的地方,能感受到閱讀之光,無疑具有燈塔的意義。它能提醒拾柴的少年,《人生》里的奮斗可以復制;它能讓人憧憬簡陋的教室之外,書里的世界并不遙遠……知識之力,足夠醇厚、明亮。
近些年,國家全面推動農家書屋建設,新華書店、圖書館也加入其中;還有一些鄉鎮釋放優惠政策,吸引優質書店落戶。有誰能拒絕一個舒適便捷、好書環繞的地方?有誰能否認亮著暖光的書屋,自帶美好生活的小確幸?
湖州市德清縣鐘管鎮“干山小鎮農家書屋”
第三招,讓數字化閱讀發揮“威力”,讓新型閱讀流行起來。
現今,我國數字閱讀用戶規模突破5億,“讀屏族”大大超過“讀書族”。碎片化閱讀不可避免,而其中的關鍵是,即使碎片也要優質。
當下,我們看到不少出版社在數字出版物上下功夫;各種獎項、榜單青睞的閱讀推廣人也不乏優秀UP主……這些令人欣喜的變化,說明網絡對于全民閱讀的正向影響。
與此同時,技術的迭代,也帶動了在線讀書、聽書等新式閱讀方式的盛行。它們釋放了更多閱讀的公平、便捷。例如,有聲書“解放”了老人雙眼,也為視障人群在有限的盲文書之外,提供了更多的選擇。
我們看到,無論哪個民族、無論在什么時代,從來沒有人對閱讀的意義產生過懷疑。這份認同,正是每一次閱讀倡導的基石。而如果說閱讀決定了一個人的修養和境界,全民閱讀則關系著一個民族的文明素質和創新動力,影響一個國家一個時代的發展圖景。
這就是閱讀冠之以“全民”的意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