蜱蟲進入活躍期 出游當心被“盯上”

五一長假即將到來,野外露營、戶外徒步、郊游踏青等成為不少市民的假期計劃,區醫學會會員、蕭山區皮膚病醫院副主任醫師章莉提醒,當前又到蜱蟲的活躍季,親近大自然的同時,要做好防護,當心蜱蟲的“騷擾”。
近來,全國多地出現被蜱蟲咬傷病例。章莉介紹,蜱蟲靠吸取動物血液為生,所以體內經常會攜帶來自其他動物的多種病毒。人體被蜱蟲叮咬,很可能會感染上某些病毒,尤其大量吸血以及叮咬超過72小時,風險更甚,輕則可導致局部皮膚充血、水腫、發熱、胃腸道等癥狀,重則甚至會傳播新布尼亞病毒,引發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等急性傳染病,危及生命。
如何防蜱蟲?首先要了解,蜱蟲多棲息在灌木叢、草地、森林中,很善于偽裝,對宿主的寄生部位常有一定的選擇性,一般易在皮膚較薄,不容易被發現的地方,例如頸部、耳后、腋窩、大腿內側、腹股溝等處藏匿,加之其叮咬后會不斷釋放麻醉劑,無痛癢感,所以人體經常感受不到,而導致無法及時發現被叮咬。
具體預防措施包括,日常生活中應注重家中的衛生死角,常清洗晾曬,防止寄生物滋生。出游時若到樹林或草叢,盡量穿淺色長衣長褲,方便發現蜱蟲,并扎緊腰帶、袖口、褲腿,不要穿涼鞋、拖鞋、露趾鞋,避免肢體暴露及長時間野外坐臥,給蜱蟲可乘之機。盡量不要帶孩子去草叢、樹林、綠化帶玩,即便去也要做好防護,不要長時間逗留。從野外回來,要盡快洗澡檢查,洗澡時特別注意頭皮、耳后、頸部、腋窩、腘部、手腕、腹股溝等有皮膚褶皺的地方,查看是否有蜱蟲在叮咬。
一旦發現被蜱蟲叮咬,切記不要生拉硬拽或聽信偏方“火燒蜱蟲”,也不要用手直接接觸,更不能用力擠破,以免損傷皮膚或造成殘肢遺留繼發感染。正確的做法是,可用酒精涂在蜱蟲身上,待蜱蟲頭部放松后用尖頭鑷子取出,再用碘酒或酒精進行消毒。不過,最好還是及時前往正規醫療機構由專業人員進行處理。
此外,被蜱蟲叮咬后的2周內應密切關注健康狀況,若出現發熱、惡心、嘔吐等不適癥狀,則應立即前往正規醫療機構就診,主動告知暴露史,積極配合治療,避免出現合并病毒感染。
特別要注意的是,蜱蟲還喜歡隱藏在動物的毛發間,尤其是貓、狗等家畜的耳朵里,養有寵物的市民帶寵物在戶外活動后,要仔細查看寵物的毛發里是否有隱藏的小蟲子,以減少蜱蟲帶入家庭的風險。